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
池上碧苔三四点
叶底黄鹂一两声,日常飞絮轻
清明
今天是4月4日,农历三月十二
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——清明
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
放歌踏青,追逐春天
是一个享受大自然美好的日子
但是你对清明节又了解多少呢
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
清明的由来
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。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,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,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,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。约从唐代开始,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,在哀悼祖先之余,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。
因此,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。宋元时期,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,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。
今天,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,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。这一天,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,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。因此,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,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。
清明的习俗
祭扫:扫墓,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(或前三天)寒食的习俗,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,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。
踏青:古时称探春、寻春等。古诗中说:“踏青结伴过南塘,二月春风夹路香。蜂蝶紧随衣袖舞,田野十里菜花黄。”描述的就是清明节踏青春游的民俗。
放风筝:又叫“放断鹞”,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,古人把风筝放上天后,便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戴柳插柳:古时,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,以预报天气、预测年成好坏等。戴柳,将柳枝编成环戴在头上,有辟邪禳灾,祈福迎祥之义,民间有“清明不插柳,红颜变皓首”之说,妇女戴柳,有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。
荡秋千:秋千最早叫"千秋",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、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,唐代荡秋千十分流行,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。
蹴鞠:鞠是一种皮球,球皮用皮革做成,球内用毛塞紧。蹴鞠,就是用足去踢球。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。相传是黄帝发明的,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。
清明的食俗
青团:油绿如玉,糯韧绵软,清香扑鼻。清明时节,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习俗,用浆麦草汁液制成的绿色糕团,馅心用糖豆沙制成。
清明螺:民间向来有“清明螺、肥似鹅”的说法,清明时节,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,此时的螺蛳最为丰满、肥美,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,叫挑青,肥美的螺蛳搭配葱姜辣椒煮熟,也能抵得上鹅肉的鲜美。
络仅为示意
馓子:古时叫寒具,香脆精美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,以麦面为主料,南方馓子精巧细致,多以米面为主料。在少数民族地区,馓子的品种繁多,风味各异。
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
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
让我们借着宋代诗人吴惟信的诗词
一起去感受风和日丽的春日吧~